產品列表PRODUCTS LIST
在煤層氣開采現場,隨著機械舉升設備將井筒內的水舉升至地面,井底流壓逐步降低,壓降范圍不斷擴大,儲層壓力隨之下降。這一過程促使吸附于煤基質孔隙內表面的煤層氣解吸,通過基質孔隙的非達西滲流和擴散作用進入天然裂隙,最終匯入井筒被采出。然而,隨著排采的進行,地層壓力持續下降,排水采氣效率逐漸降低,此時需通過儲層改造技術補充能量,例如物理法(如注水、壓裂)或化學法(如CO?酸化/活性水改造),以增強滲透性與增產效果。在這一復雜背景下,低場核磁共振技術應運而生,成為研究深部煤層氣多相態賦存規律的重要工具。
低場核磁共振技術的應用背景
深部煤層氣儲層具有復雜的多相態賦存特征,包括吸附態、游離態和溶解態氣體。傳統檢測方法難以實時、無損地量化這些相態的分布與動態變化,而低場核磁共振技術通過分析氫核信號,能夠非侵入式地表征煤巖孔隙結構、流體賦存狀態及運移規律。在排采過程中,該技術為優化壓降擴展策略和儲層改造方案提供了科學依據。
低場核磁共振的原理簡介
該技術基于原子核在磁場中的共振現象,通過施加低頻磁場激發煤巖中流體的氫核,測量其弛豫時間(T1和T2),從而反演孔隙大小、流體類型和賦存狀態。在深部煤層氣研究中,弛豫時間分布可區分吸附氣、游離氣和水相,實現對多相態流體的定量分析。
技術在多相態賦存規律研究中的應用
低場核磁共振技術通過監測煤層氣解吸、滲流和擴散過程,揭示了多相態賦存的內在機制。例如,在儲層壓力降低階段,技術可實時追蹤吸附態氣體的解吸速率和游離態氣體的滲流路徑,幫助確定壓裂或注水改造的最佳時機。在化學法改造中,如CO?酸化處理,低場核磁共振能評估酸化對孔隙結構的增滲效果,以及CO?驅替煤層氣的效率,從而優化工藝參數。

與傳統檢測方法的對比優勢
相較于巖心實驗和測井等傳統方法,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具有顯著優勢。首先,它無需破壞樣品,可實現原位監測,避免了解吸過程中的數據失真。其次,技術靈敏度高,能識別微納米級孔隙中的流體,精準反映多相態動態變化。此外,低場核磁共振操作簡便、成本較低,適用于現場快速檢測,為煤層氣開采的實時決策提供支持。傳統方法往往依賴間接推斷,而該技術直接量化流體分布,提升了數據的可靠性和應用價值。
總之,低場核磁共振技術以其獨特的原理和優勢,深刻揭示了深部煤層氣的多相態賦存規律,推動了儲層改造技術的精細化發展。在煤層氣開采邁向高效與可持續的道路上,這一技術必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。